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5的文章

新冠病毒再次來襲:專家預警七月高峰期

Designed by Freepik 疫情數據顯示持續惡化趨勢   人 資 與 人事 單位 因應  COVID- 19  疫 情 升 溫, 應 即時 調整 出勤 與 防疫 管理。 國內 COVID-19 疫情正面臨新一波挑戰,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最新發布的疫情監測資料顯示,疫情已連續七週呈現上升趨勢,情況不容樂觀。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在 27 日的例行疫報中指出, 5 月 18 日至 24 日期間,全國門急診 COVID-19 相關就診人次達到 4 萬 1402 人次,相較前一週大幅增加 113% ,同時也明顯高於去年同期的 2 萬 3555 人次。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進一步說明,過去連續幾週的疫情增幅都超過七成;雖然部分增加可能來自民眾因疫情擔憂而主動篩檢,進而發現一些原本未被統計的隱藏病例,但主要原因仍是疫情本身的快速蔓延所致。   新變異株威脅加劇傳播風險   此次疫情快速上升的背後,新變異株 NB.1.8.1 扮演了關鍵角色。羅一鈞表示,這個新變異株具有極強的免疫逃脫特性,能夠有效規避人體既有的免疫防護,同時其傳播力也明顯高於先前流行的病毒株。這克能意味著即使是曾經感染過 COVID-19 或已接種疫苗的民眾,仍可能面臨再次感染的風險。   另一個可能的因素是,以過冬季並未出現大規模的 COVID-19 流行,累積了相當數量未曾接觸最新病毒株的易感人群,民眾缺乏對新變異株的免疫力,成為疫情快速傳播的重要推手,可能解釋了為何此次疫情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攀升。   疫情高峰預測上修 醫療體系面臨壓力   面對持續惡化的疫情態勢,疾管署也調整了對疫情發展的預測。原本預估疫情高峰將落在 6 月中下旬,單週最高就診人次約為 10 萬人次。然而,根據最新的流行病學分析,疫情高峰時間點已延後至 6 月底到 7 月初,高峰期的就診人次更大幅上修至 15 到 20 萬人次。   本次疫情的規模可能將超越去年同期 13 萬人次的高峰紀錄,預計疫情要到 7 月底至 8 月初才會逐漸脫離流行期,醫療體系將面臨長達數週的高強度壓力。   防疫措施建議:二大情況應配戴口罩   為了有效防範感染並保護自身健康,疾管署建議民眾在特定情況下主動配戴口罩,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針對一般民眾,有兩個重要的配戴時機需要特別注意:   進入醫療照護場所  當民眾前往醫院、診所、長期照護...

勞工退休金相關罰則調整,6月起生效!

Designed by Freepik 新制規範正式實施,強化雇主責任 飛騰 雲端 系統 協助 企業 即時 掌握 勞動 法令 新制, 為進一步完善勞工退休金制度的執行機制,勞動部勞保局於近期正式增訂了「 勞工退休金條例罰鍰應行注意事項 」,該項新規定將於6月份正式上路實施。 此次新增的裁罰基準明確規範雇主在勞工退休金相關業務上的責任與義務,對於未依法申報提繳、未核實申報提繳勞工退休金,以及未妥善置備相關名冊等違規行為,都訂定了明確的處罰標準。 過往勞退金條例在裁罰執行上缺乏統一標準,經常造成執法上的困擾與爭議。勞保局勞工退休金組長楊佳惠表示,考量到勞保與職災保險都已建立完整的裁罰基準制度,參酌其他制度的執行經驗與實務運作情況,勞退金制度也有必要建立相應的架構。 違規裁罰標準明確化 根據新訂定的裁罰基準,雇主若未依法辦理申報提繳勞退金相關手續、停繳手續、置備名冊或保存必要文件,在經過限期改善通知後仍未改正者,將面臨新台幣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鍰處分;這項處罰將採取「 按月連續開罰 」的方式,直到雇主完全改正違規行為為止。 1.針對雇主未核實申報提繳工資或未每月通知勞工提繳金額的違規行為,新制訂定的罰鍰金額為5千元以上、2萬5千元以下。規定特別強調雇主必須「 確實履行告知義務 」,讓勞工充分了解自身退休金提繳狀況,保障勞工的知情權與監督權。 2.更嚴重的違規行為,則是拒絕提供查對所屬勞工名冊及相關資料;對於此類妨礙執法的行為,新制訂定的處罰金額大幅提高至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以示主管機關對於配合查核工作的重視程度。 累進處罰機制落實嚇阻效果 新制度特別設計了累進處罰機制,以雇主未辦理申報提繳退休金為例,當雇主經要求限期改善仍未改善時,將從「違反行為發生當天起」往前追溯一年進行查核。 在累進處罰的架構下,一年內首次違法者將被開罰2萬元,並持續按月處罰直到改正為止;第二次違法時罰鍰金額提高至4萬元,同樣按月處罰至改正;若違法行為達到第五次,罰鍰金額將調升至最高標準的10萬元,仍維持按月處罰至改正為止的原則。 累進式的處罰設計,能夠對初次違規的雇主給予改正機會,同時也對屢次違規者施加更嚴厲的經濟壓力,有效提升嚇阻違規的效果。 執法成效與未來展望 根據勞保局的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度查獲的違規案件數量相當可觀,其中雇主未申報提繳退休金案件達80件,未核實申報提繳工資...

AI記得你的秘密─ChatGPT隱私風險揭密

Designed by Freepik 隨著 AI  HR 應用 在 企業 內部 管理 中 日益 普及, 隱私 與 資料 使用 的 議題 也 成為 人 資 與 技術 導入 時 不可 忽視 的 風險 之一。 AI隱私的幻覺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最近表示,他「對於人們如此願意與大型語言模型分享非常私人的詳細資訊,感到非常驚訝」。這種驚訝背後隱藏著一個事實:在AI的世界裡,隱私只是一種幻覺。你與ChatGPT分享的所有內容,都可能成為刑事調查來源、洩漏給未來用戶,甚至被用來針對你設計廣告。 赤裸裸的數位告解 WildChat資料庫收集了百萬筆的ChatGPT對話,記錄了人們如何與這個聊天機器人互動。這些對話大多圍繞著工作和學業需求,如「幫忙寫作業」或「寫行銷文案」,但也有許多極為私密的內容。例如,一位華盛頓州的男子在婚姻危機時,向ChatGPT尋求挽回伴侶的建議、一名學校主任可能透露了學生的學習障礙情形、甚至有未成年人訴說自己的犯罪意圖。 為何我們對AI毫無保留? 聊天機器人特別擅長讓人透露關於自己的一切細節。與傳統的Google搜索不同,AI對話可能持續很長時間,每個訊息都包含豐富的個人資料。普林斯頓大學的電腦科學家亨德森指出,AI比過去任何網站都更能接近用戶的資訊。 南加州大學教授格拉奇解釋道,人們在互相交談時會進行「印象管理」,有意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隱藏弱點,「但人們不認為機器會像人類一樣對他們進行社會評價」。結果是,使用者不僅分享文字,還上傳敏感文件、對話截圖,毫無戒心地披露自己的真實訊息。 隱私風險重重 即使AI公司承諾對話保密,網路隱私從未滴水不漏。今年夏天,ChatGPT應用程式出現漏洞,導致用戶對話暴露給不法分子;上個月,研究人員發現另一個漏洞,可能允許駭客安裝間諜軟體提取對話內容。 更有甚者,AI對話可能成為法律訴訟的證據。就像一位美國參議員因Google搜尋「一公斤黃金值多少錢?」而被定罪一樣,AI聊天記錄也可能成為呈堂證供,而且提供的資訊更加詳盡。 你的秘密訓練了下一代AI 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與聊天機器人的對話通常會被開發公司保留,並用於訓練改進AI模型。「理論上,你向AI工具透露的秘密訊息,可能會被用來改善未來用戶的體驗,」關注AI隱私議題的記者雪羅夫提醒道。這也是許多企業已經禁止員工使用ChatGPT的原因,以防止公司機密外洩。 「意向經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