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5的文章

卓越管理者的秘密:超越數據看見真相,從用戶體驗中找到突破

Designed by Freepik 在數據主導的商業世界中,優秀的管理者都知道一個重要真理:報表上的數字可能看起來完美無缺,但客戶的抱怨卻源源不絕。這種 矛盾現象背後,隱藏著改進業務的關鍵機會 。真正卓越的管理者懂得如何深入用戶體驗,找出數據之外的真相,進而解決核心問題。企業也應結合 績效評估 方法,不僅關注數據指標,更透過用戶回饋與實際體驗,找出數據之外的真相,調整經營策略,解決核心問題,進一步提升整體績效與客戶滿意度。 當數據說謊時:為何完美指標背後依然存在客戶不滿 在現代商業環境中,KPI指標無處不在—轉換率、留存率、客服回應時間等各種數據持續影響著管理決策。然而, 過度依賴這些數字可能導致管理者忽略最本質的問題:顧客的真實體驗 。 美國知名鞋類零售商Zappos曾有一個經典案例,一位客服人員為了幫助顧客找到最適合的鞋子,竟然與對方通話長達10小時。從效率指標來看,這樣的時間投入顯然「極不經濟」,但從品牌價值和顧客忠誠度的角度,這通電話恰恰體現了Zappos的核心理念,也為公司贏得了一位死忠客戶,甚至因此打出好廣告。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也提出類似概念:在一次會議中,當客服主管聲稱「顧客平均僅需等待60秒就能接通客服」時,貝佐斯現場撥打客服電話進行測試,結果整整等了10分鐘才接通。這一幕說明了數據平均與實際體驗之間,可能存在的巨大落差。 這些案例清晰地表明:若只是埋首於報表數據,而沒有親身體驗顧客旅程的每一步,管理者很容易錯過業務增長的關鍵。 解構用戶體驗的三層次方法論 優秀的管理者知道,要找出真正的問題,需要從不同層次系統性地分析用戶體驗。以下是析分為三層次的方法論,可以幫助管理者更全面地理解、並改進用戶體驗。 1. 宏觀視角:描繪完整的用戶旅程地圖 在宏觀層面,管理者需要勾勒出用戶從接觸產品到完成全部交互的完整旅程。 以住宿服務為例,傳統飯店的用戶體驗相對標準化:透過訂房網站預訂、櫃檯辦理入住、使用房間設施、退房結束。但像Airbnb這樣的創新平台,用戶體驗則更為複雜且個性化。 Airbnb的用戶旅程早在實際預訂前就已開始,包括搜索合適房源、閱讀房東評價、與房東直接溝通等步驟。入住體驗也與傳統酒店截然不同,可能需要與房東約定時間交接鑰匙、了解房屋設備使用方法、考慮房東的生活習慣等多重因素。 通過繪製這樣的完整用戶旅程地圖,管理者可...

當代職場領導力:理解Z世代職場價值觀的關鍵

Designed by Freepik 在當今多元化的職場環境中,不同世代的員工共同工作已成為常態。特別是隨著Z世代(1997-2012年間出生)逐漸成為職場主力,企業管理者需要重新思考領導方式,以適應這些年輕員工獨特的工作觀念和價值取向。透過 人才管理系統 ,企業能更精準地掌握員工特質,優化培訓與發展計畫,打造適應新世代需求的管理模式,提升團隊協作與組織效能。傳統的權威式管理已不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更為開放、包容和靈活的領導風格。 Z世代的職場價值觀 Z世代成長於數位科技高度發達的環境中,他們對工作的看法與前幾代人有著顯著差異。根據觀察和研究,Z世代在職場中特別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曾擔任外商公司主管、人力銀行主編及作家的職場專家孫苡心指出:「我們以前可能就是選擇一份工作,然後可能就專注這份工作,但是他們可能會聽滿多前輩或朋友分享說,他們可能一個人會有好幾份的工作。」 這種現象反映了 Z世代 對 職業多元性的追求 ,不對自己設限,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的發展路徑。 同時,Z世代更看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一位從事保險業務的Z世代上班族邱小姐坦言:「我覺得我選擇工作的時候,其實最看中的是,它的努力跟收入能不能成正比,所以跟我的生活品質可不可以很好,就是如果一直很努力工作然後生活品質不好,我也會是我的考量之一。」這種觀念與傳統的「工作優先」思維形成鮮明對比。 權威式管理的退場 Z世代員工對於傳統權威式管理模式普遍表現出抗拒 。孫苡心觀察到:「現在的小朋友要是用一些比較控制狂的方式管理他們,他們會覺得這個公司好像有點病態,馬上想逃走。」這種反應反映了Z世代 對工作環境和管理方式的要求,必須跳脫上下階級、更在意和平溝通與足夠的發揮空間。 她進一步解釋:「我以前的公司可能有一些也是流動率比較高,然後大家就會發現說,其實主管只要能好好說話、用聊天的方式把他當朋友,不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很位高權重的主管,自然能收穫人心。」這種平等、友善的溝通方式成為留住Z世代員工的關鍵。 工作環境與氛圍的重要性 對Z世代而言,薪資雖然是基本考量,但工作環境和氛圍同樣重要。邱小姐分享她的經驗:「我其實第一考量是公司的制度─時間分配的自由、福利制度的完善、主管跟同事關係等,其實都包含在制度裡。好的制度不會讓大家為了搶升遷機會,而造成內部惡性競爭,或規則綁太死。」 安侯企管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陳其愷也指出:「年輕世代...

維護職場尊嚴:如何識別與應對職場霸凌

Designed by Freepik 隨著 ESG 員工議題受到重視,企業應積極推動友善職場文化,確保員工身心健康,落實社會責任。近期台灣企業界接連傳出多起疑似職場霸凌事件,從台北雲O科技到高雄義O世界等知名企業均未能倖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討論。這些案例不僅揭示了職場霸凌或職場人際問題的普遍性,也凸顯出建立健康職場環境的迫切需求。 本文將探討職場霸凌的定義、徵兆識別、應對策略,以及相關支援資源,幫助職場人士在面對類似情境時能夠適切應對。 職場霸凌 的定義與範圍 根據勞動部的官方指引,職場上的不法侵害行為涵蓋多種形式。這些侵害行為可能來自雇主、主管、同事、服務對象或其他第三方,透過言語、文字、肢體動作、電子通訊或網際網路等方式進行。 具體的不當行為包括職場暴力、職場霸凌、性騷擾及歧視等,這些行為會對受害者造成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 而職場霸凌特別指在工作場所中,「持續性地」、「反覆地」對「特定個人」進行惡意攻擊、孤立、貶低或威脅等行為,使被霸凌者感到受威脅、被羞辱或感受到敵意的工作環境 。這種行為不僅損害個人尊嚴,也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和組織文化。 職場霸凌的警訊與徵兆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當職場壓力超出個人負荷能力時,身心會出現明顯的警訊。這些徵兆包括食慾不振、睡眠困難、動力不足,以及工作目標與效率明顯下滑等。更嚴重的情況是,受影響的員工可能每天上班前都感到深刻的痛苦與猶豫。 李副院長強調,若這些徵兆與勞動部指引中所列的相關樣態相符,便可能涉及職場霸凌問題。因此,及早識別這些警訊、並採取適當行動非常重要且必要,不僅保護個人權益,也能防止情況進一步惡化。 情緒衝突的根源分析 在職場人際互動中,衝突往往源於情緒。李俊宏副院長分析,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 首先是 過度帶入個人感受 ,將事情看得過於重要或嚴重。當我們將工作中的每一個小事都放大檢視,情緒便容易波動劇烈,影響判斷和行為。 其次是 被對方的言行所影響 。例如,當面對對方刻薄的言語或帶有貶義的評論時,我們很容易產生防衛性反應或負面情緒,進而引發更大的衝突。 了解這些情緒根源,有助於我們在職場互動中保持更客觀的態度,減少不必要的衝突。 面對潛在的職場霸凌情境,李副院長提出了以下幾點有效的應對策略: 就事論事的溝通方式 保持「對事不對人」的溝通原則。這意味著 在討論問題時,焦點應放在事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