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112年報稅懶人包:幫您搞懂個人綜合所得稅怎麼報!

飛騰雙週報_112年報稅懶人包:幫您搞懂個人綜合所得稅怎麼報!
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的月份已到來,本文將詳述應納稅額的計算方式與範例說明,讓您瞭解如何節稅以及預計要繳納的稅額會有多少。此外,112年綜合所得稅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課稅級距金額及退職所得定額免稅金額,將依據消費者物價指數進行調整,調整的部分在本文中以「*」標記,詳情可參閱財政部賦稅署<公告112年度綜合所得稅及所得基本稅額相關免稅額、扣除額、課稅級距及計算退職所得定額免稅之金額>。

 

一、計算個人綜合所得稅應納稅額

(一) 公式說明

要計算出您的應納稅額,須套用「步驟 step6綜合所得稅淨額」和「步驟 step7:綜合所得稅應納稅額」公式,而此說明也帶您一步步去瞭解公式中的每個項目「步驟 step1 ~ 步驟 step5」。

 

  • 1計算「綜合所得總額」
    以去年(1月至12月)為計算範圍,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若有以下所得,必須一併申報:營利、執行業務、薪資、利息、租賃、權利金、自力耕作漁牧林礦、財產交易、競技競賽及機會中獎之獎金或給與、退職所得,以及其他所得。
    ※ 注意事項:
    1. 領政府發放的「疫情相關津貼補助」,免計入所得。
    2. 納稅義務人、配偶或申報受扶養親屬有「薪資收入」者,應分別就「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或「必要費用」2擇1減除,減除後的餘額為薪資所得:

    項目 (2擇1)說明
    (一)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每人可扣除207,000元*,全年薪資收入未達207,000元*者,僅得就其全年薪資收入總額全數扣除。
    (二) 必要費用與提供勞務直接相關,由所得人負擔的「職業專用服裝費」、「進修訓練費」、「職業上工具支出」3項必要費用為限。

     

  • 2計算「免稅額」
    關於那些人可列為免稅額之扶養親屬,請參閱<免稅額、基本生活費差額及投資新創事業公司減除金額篇>。

    身分別說明金額 (單位:新臺幣/元)
    未滿70歲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92,000元*/人
    年滿70歲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及受扶養之直系尊親屬138,000元*/人

     

  • 3計算「一般扣除額」
    「標準扣除額」和「列舉扣除額」2擇1計算。「標準扣除額」不需提供任何文件;「列舉扣除額」所需之證明文件,請參閱<國稅節稅手冊-扣除額篇>。
    (一) 標準扣除額

    身分別說明金額 (單位:新臺幣/元)
    單身者 / 新婚者分開申報在111年度結婚者,今年(112年)可選擇與配偶分開或合併申報124,000元*
    已婚者納稅人和配偶合併申報248,000元*

    (二) 列舉扣除額

    項目說明金額 (單位:新臺幣/元)
    捐贈捐贈現金、實物給任一以下對象:
    (1) 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構或團體
    (2) 透過中央主管機關設置的專戶對指定特定運動員的捐贈
    綜合所得總額20%為限/戶
    捐贈現金、實物、土地給任一以下對象:
    (1) 政府國防、勞軍、古蹟等
    (2) 透過中央主管機關設置的專戶對未指定特定運動員的捐贈
    核實認列無金額限制
    依<私立學校法第62條>規定的捐贈綜合所得總額50%為限/戶
    依<政治獻金>規定的捐贈綜合所得總額20%為限/戶,最高200,000元
    人身保險費
    (限納稅義務人、配偶、受扶養直系親屬)
    人身保險、勞工保險、國民年金保險及軍公教保險之保險費
    (被保險人與要保人應在同一申報戶內)
    最高24,000元/人
    全民健康保險費
    (以被保險人眷屬身分投保者,不必與被保險人同一申報戶)
    核實認列無金額限制
    醫藥及生育費公立醫院和全民健保特約醫事機構所開立之醫藥和生育費,且扣除「保險給付」後的差額核實認列無金額限制
    災害損失財產遭受不可抗力之災害損失 (如地震、風災、水災、旱災、蟲災、火災及戰禍等),且扣除「保險賠償」或「救濟金」後的差額核實認列無金額限制
    購屋借款利息向金融機構借款購買「自用住宅」所支付之利息,且該住宅無出租、供營業或執行業務使用。以實際支付的利息扣除「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後的餘額)最高300,000元/戶
    房屋租金支出若是為供營業或執行業務使用之房屋,或是有申報「購屋借款利息」者,則不得扣除最高120,000元/戶
    公職人員競選經費候選人所支付與競選活動有關的經費,並符合<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詳情參閱<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總統副總統競選經費同一組候選人所支付與競選活動有關的經費,可依<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40條>規定列報詳情參閱<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
    罷免案支出各種公職人員罷免案,「提議人之領銜人」及「被罷免人」所支付與罷免活動有關的費用,可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42條>規定列報詳情參閱<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 4計算「特別扣除額」
    有關以下列目所需之證明文件,以及「幼兒學前」和「長期照顧」排富條款,請參閱<國稅節稅手冊-扣除額篇>。

    項目說明金額 (單位:新臺幣/元)
    財產交易損失出售房屋財產交易損失不超過當年度申報之財產交易所得,3年內皆可抵扣
    儲蓄投資享有金融機構存款利息、儲蓄性質信託資金等收益最高270,000元/戶
    身心障礙1. 領有⾝⼼障礙證明(或手冊)
    2. 或<精神衛生法第3條第4款>規定的病人(須檢附專科醫生的嚴重病人診斷證明書影本)
    207,000元*/人
    幼兒學前育有5歲(含)以下幼兒120,000元/人
    教育學費受扶養子女就讀經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外大專院校最高25,000元/人
    長期照顧1. 符合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資格
    2. 或失能等級為第2~8級,且去年度使用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基準服務者
    3. 或入住住宿式服務機構全年達90日
    120,000元/人

     

  • 5套用「基本生活費差額」公式
    步驟1:先計算「基本生活費總額」= 新臺幣196,000元* × (納稅義務人 + 配偶 + 受扶養親屬人數)。
    步驟2:套入公式=「基本生活費總額」–「step2 免稅額」–「step3  一般扣除額 」–「step4  特別扣除額 (不含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財產交易損失特別扣除額)」。
  • 6套用「綜合所得稅淨額」公式
    公式 =「 step1  綜合所得總額」–「step2  免稅額 >」–「step3  一般扣除額 」–「step4  特別扣除額 」–「step5  基本生活費差額 (若為負值,則不須納入綜合所得稅淨額公式計算)」。
  • 7套用「綜合所得稅應納稅額」公式
    公式 =「step6 綜合所得稅淨額」× 稅率 – 累進差額 (請參閱下表對應之稅率與累進差額)。

    綜合所得稅淨額區間 (單位:新臺幣/元)稅率累進差額 (單位:新臺幣/元)
    0 – 560,000元*5%0元
    560,001元*   – 1,260,000元*12%39,200元*
    1,260,001元*   – 2,520,000元*20%140,000元
    2,520,001元* – 4,720,000元*30%392,000元*
    4,720,001元* 以上40%864,000元*

     

站外連結之參考文章:
>>綜合所得稅節稅手冊【資料來源:財政部稅務入口網,民國112年4月】
>>國稅節稅手冊-扣除額篇【資料來源:財政部稅務入口網,民國112年4月】

 

(二) 112年度範例說明

以下範例「薪資收入」採用減除「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 」(以下簡稱「 薪特扣 」):

 

單位:新臺幣/元

項目單身者雙薪家庭 (配偶打零工)
扶養1名超過70歲直系尊親屬
雙薪家庭
育有1名1歲幼兒
收入總額薪資收入 423,000元/年納稅義務⼈:薪資收入900,000元/年
配偶:薪資收入120,000元/年
總計:1,020,000元/年
納稅義務⼈:薪資收入 1,100,000元/年
配偶:薪資收入 700,000元/年
總計:1,800,000元/年
step01 綜合所得總額423,000元- 207,000元* (薪特扣)=216,000元1,020,000元- 207,000元* (本人薪特扣)-120,000元 (配偶薪特扣)=693,000元1,800,000元- >207,000元* ×2人 (薪特扣)=1,386,000元
step02 免稅額92,000元*×1人=92,000元92,000元* ×2人+138,000元* ×1人=322,000元92,000元*×3人=276,000元
step03 一般扣除額選擇「 標準扣除額 」
124,000元*×1人=124,000元
選擇「標準扣除額」
248,000元*
選擇「列舉扣除額」,總計260,000元
人身保險費 50,000元
醫藥及生育費 90,000元
購屋借款利息 100,000元
捐贈現金 20,000元
step04 特別扣除額0元長期照顧 120,000元幼兒學前 120,000元
step05 基本生活費差額
(不含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
196,000元*×1人-step0292,000元-step03124,000元-step040元= -20,000元
(負值不計)
196,000元*×3人-step02322,000元-step03248,000元-step04120,000元= -102,000元
(負值不計)
196,000元*×3人-step02276,000-step03260,000元-step04120,000元= -68,000元
(負值不計)
step06 綜合所得稅淨額
「公式=step01step02step03step04step05(若step05為 負值,則不納入計算)」
step01 216,000元-step0292,000元-step03124,000元-step040元=0元step01693,000元-step02322,000元-step03248,000元-step04120,000元=3,000元step011,386,000元-step02276,000-step03260,000元-step04120,000元=730,000元
step07 綜合所得稅應納稅額
「公式=step06×稅率–累進差額」
免稅3,000元×稅率 5% -累進差額0=150元730,000元×稅率 12% -累進差額 39,200元* =48,400元

 


 

二、報稅流程

(一) 申報流程說明

  • 1查詢所得/扣除額
    112/4/28-5/31為止,可透過以下幾個方式查詢:

    方式說明備註
    線上申辦
    (6種方式)
    已註冊健保卡使用「讀卡機」+「密碼」,登入「線上報稅系統未註冊之健保卡,可至「中央健保署網站註冊
    自然人憑證使用「讀卡機」+「密碼」,登入「線上報稅系統欲申請自然人憑證,可至「戶政事務所」臨櫃辦理
    電子憑證使用「密碼」,登入「線上報稅系統欲申請電子憑證,可至「金融機構」臨櫃辦理
    4大超商1. 持「自然人憑證/已註冊健保卡」至4大超商多媒體資訊機取得 查詢碼
    2. 使用「戶口名簿戶號」+「查詢碼」,登入「線上報稅系統
    1. 可至「中央健保署網站」註冊健保卡
    2. 可至「戶政事務所」臨櫃辦理自然人憑證
    行動自然人憑證於「自然人憑證註冊&綁定手機APP」後,使用「手機指紋/臉部辨識」,登入「線上報稅系統欲進行自然人憑證註冊&綁定手機,請至「行動自然人憑證網站」註冊
    行動電話認證使用「手機號碼」+「健保卡卡號」,進行「行動電話認證」,登入「線上報稅系統需使用納稅義務人本人所申請的月租型手機門號,可參閱【手機報稅搭配行動電話認證教學影片
    臨櫃查詢1. 本人持「身分證正本」至各地國稅局申辦
    2. 若委託他人代為查詢者,請持「申請人與代理人身分證正本」,並附上「查調委託書正本
    出門前可先點擊<各地區國稅局報稅預約>,進行「線上取號預約」或「免下車預約」

     

  • 2進行綜合所得稅申報與繳納
    從 112/5/1-5/31 為止,可透過申報流程說明步驟 step1所列方式進行綜所稅結算申報;或是在收到「稅額試算通知書」後,確認資料不需修改時,接著進行繳稅/退稅回復/免稅回復。

    情況說明
    繳稅可使用以下管道繳稅,繳稅完即完成申報:
    1. 金融機構 (郵局不代收)
    2. 4大超商 (限新臺幣3萬元以下)
    3. 行動支付App
    4. ATM轉帳
    5. 使用信用卡/晶片金融卡,至<財政部網路繳稅服務網站>進行線上繳稅
    6. 活期(儲蓄)存款帳戶轉帳 (限以已註冊健保卡、自然人憑證、電子憑證及行動身分識別線上即時扣款)
    7. 委託取款轉帳
    8. 掃描書表上QR-code (限沿用上一年度繳/退稅成功之納稅人本人帳戶)
    退稅可透過以下管道回復確認:
    1. 線上登錄確認(已註冊健保卡、自然人憑證、電子憑證、行動身分識別、行動電話認證、書表上的驗證碼)
    2. 書面確認:寄(送)到國稅局
    3. 電話語音確認: 0800-000-321
    4. 掃描書表上QR-code確認
    (第3點和第4點: 退稅案件限沿用上一年度繳/退稅成功之納稅人本人帳戶辦理退稅者)
    不繳不退 (免稅)

     

  • 3完成報稅流程
    若要確認是否申報完成,可至<綜合所得稅網路申報或稅額試算回復結果>查詢。

 

(二) 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納

若有下述情形而無法如期完成繳稅,於納稅期間內112/5/1-5/31,請先完成上述申報流程,再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納:

情況線上申請臨櫃/郵寄申請
受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 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納
(不加利息)
登入「線上報稅系統」或「稅額試算線上登錄」,完成報稅後(繳稅⽅式需點選「現金或票據」),連結「稅務入口網」,可選擇以「自然人憑證」、「健保卡」、「行動自然人憑證 (TW FidO) 」或「外人憑證」申請。填寫<個人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納稅捐申請書>,向當地國稅局提出申請。如有任何疑問可參閱<諮詢窗口清單>。
其他因素 (如失業、財務困難)欲申請加計利息分期繳納免用憑證,至「稅務入口網」申請填寫<個人申請加計利息分期繳納應繳稅款申請書(國稅適用)>,向當地國稅局提出申請。
經濟弱勢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納
(不加利息)
連結「稅務入口網」,憑「自然人憑證」、「健保卡」或「行動自然人憑證 (TW FidO) 」申辦。填寫<個人因經濟弱勢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納稅捐申請書>,向當地國稅局提出申請。
因天災事變不可抗力之事由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納
(不加利息)
連結「稅務入口網」,憑「自然人憑證」、「健保卡」或「行動自然人憑證 (TW FidO) 」申辦。填寫<個人因天災事變不可抗力之事由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納稅捐申請書>,向當地國稅局提出申請。

 

站外連結之參考文章:
>>綜合所得稅【資料來源: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民國112年4月】
>>申請書表及範例下載【資料來源:財政部稅務入口網,民國112年4月】

 


 

三、手機報稅教學影片

【綜合所得稅手機報稅3.0教學】

影片出處: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
 
站外連結之參考文章:
>>開始報稅<手機報稅>【資料來源: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民國112年4月】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3條第2項─公司該怎麼做才算「採行避免申訴人受性騷擾情形再度發生之措施」?

Designed by Freepik 一、前言&修法 性別平等工作法在今(113)年3月8日新法上路,其中第13條第2項明文規範雇主於接獲性騷擾申訴時,應採行「避免申訴人受性騷擾情形再度發生之措施」,而其中具體措施為何,尚有未明。本文即係從過往2個法院判決案例來討論,雇主應該要做到怎樣的隔離程度,方該當法條或法院實務的要求。   二、《案例一》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字第1126號民事判決(無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 (一)案件事實:甲申訴人於○○○○醫院擔任院洗腎室之護理師,於103年10月9日上午10時30分許在B醫院洗腎室執行職務時,遭洗腎病患林○○之子乙○○,碰觸大腿,甲於當日午後向其所屬洗腎室直屬主管反應;嗣後甲於洗腎室D區整理機器時,乙○○因得知其母遭更換護理師,又對甲大聲咆哮:「送我都不要」,後遭法院認屬公然侮辱之行為。 (二)法院判決對於此案件指出 (1)○○○○醫院並未對乙○○之性騷擾行為予以糾正或告誡,且林○○改由張○○照顧一事,亦未事先告知乙○○更換護理師及其原因,並因此致發生公然侮辱事件。 (2)○○○○醫院雖請張○○(甲之同事)與甲兩人交換區域,而張○○與甲只願意交換林○○一床,但就算甲與張○○亦確實交換負責區域,然乙○○在系爭公然侮辱事件發生時,洗腎室A、B、C、D、E五個區全部都是開放空間,乙○○仍與甲在同一空間,乙○○對甲為系爭公然侮辱事件之辱罵言語仍會發生。因此,○○○○醫院未對乙○○之行為予以糾正或告誡,亦未對甲被騷擾之受害予以補救,難謂已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 (三)顯見法院要求事發後受害者之雇主必須對被申訴人予以糾正或告誡,並告以進行相關調整之原因;同時確實將雙方安排於不同空間,甚至讓雙方在職場環境中可能動線均無接觸機會,以確實達到隔離之目的。否則事後發生衍生爭議,即可能認為雇主無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   三、《案例二》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訴更一字第73號行政判決: (一)案件事實: 申訴人由雇主派駐於加盟主翁君負責之店面擔任銷售員,於107年3月間(下稱前申訴)、108年4月間(下稱後申訴)先後就翁君藉故一再邀約,以及藉按摩之名為不當肢體接觸等性騷擾行為,向雇主提出申訴。 (二)前申訴部分(無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 1.法院判決針對於前申訴指出: (1)雇主雖有提議將受害者...

人力資源管理團隊的巨大挑戰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將人力資源管理轉型作為首要的工作目標,人力資源部門需要轉變成一個戰略支持部門,既要在人才的選、用、育、留方面制訂適合企業發展的戰略,同時還需要高質量地完成日常人力資源管理服務。在此大背景下,人力資源部門承擔著支持企業短期目標和長期戰略發展的重要角色,這將是人力資源管理團隊的巨大挑戰。 面對新形勢下的人力資源轉型和變革,飛騰雲端 (SCS)  充分理解企業人力資源運營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因此為企業人力資源需求提供全面的一站式 HRP 服務,透過 HR 共用服務入口網站  (HR Shared Portal) 實現 HR 新運營模式( HR Operating Model ),為企業實現一個快速應變、簡潔高效的人力資源部門,從而支持企業在快速變化中取得競爭優勢,這是飛騰雲端系統 SCS 打造全新共用服務平台的目標和願景。 飛騰雲端 SCS HR 共用服務入口網站基於微軟的平台搭配雲端服務系統來建設雲端人力資源管理平台,可為客戶提供標準、低成本資訊化解決方案,通過移動終端、手機、短信和其他社交媒體管道服務於企業和員工。 SCS  共用服務入口網站具有如下優勢: 飛騰雲端 SCS HR 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人力資源共用服務,在實現 HR 全業務流程自動化的同時,專業的服務團隊為客戶員工和人力資源管理者提供從入職到離職整個週期的服務,包括標准化的入離職和員工變化流程、薪資服務、檔案管理、合同管理、資源管理、數據管理,員工留言板等。同時整合飛騰雲端 SCS HRM 系統現有的保險模塊等傳統功能,為企業管理提供便利。 通過雲端 HR 系統( SaaS )和  Internet  技術的應用,為企業提供多種 HR 資訊化解決方案,有效地降低實施成本,服務成本和運營成本。 基於 HRP 的人力資源商業智慧功能,提供主管支援決策的數據分析,實時地進行人力資源流程的監督及持續改善,飛騰雲端 SCS HR 共用服務流程結合人力資源管理最佳實踐和合規保障,提升效率,降低風險,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保駕護航。 整合 HR 員工入口網站、電子流程、電子表單等工具,為員工和管理人員提供人性化的表單與流程自定義服務,解決員工在人力資源服務之外的其他需求﹔保証員工、經理、人力資源專家、公司管理階層可以更快捷透過規範化流程與表單互相溝通,對人力資源服務以及各項管理...

特休怎麼算?週年制VS曆年制優缺點一次看懂

Image by drobotdean  on Freepik 勞基法規定,勞工在同一家公司服務滿一定年資,可享有特休天數權利,但雇主可以選擇以「週年制」或「曆年制」方式給特休。兩種制度的特休天數有何不同?選擇哪種制度計算公式較簡單呢? 週年制VS曆年制: 週年制 特休天數計算方式:從員工「到職日」開始計算年資,當滿一定年資時(半年、1年、2年…等),就可享有法令規定的特休天數權益。 請休期限:從符合請領日當天到隔年年度到職日。 舉例說明 假設一位新人在2022年7月1日到職,到2022年12月31日年資滿半年,且2023年1月1日仍在職,則享有3天特休假權利,她可以從2023年1月1日開始請這3天特休,並在2023年6月30日前請畢。 接著到2023年6月30日年資滿一年,則可在2023年7月1日開始請7天特別休假,並在2024年6月30日前請畢。 曆年制 特休天數計算方式:雇主和員工約定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作為固定計算區間,再按照員工年資比例換算特休天數。 請休期限:從當年1月1日起到隔年12月31日止。 舉例說明 同樣假設一位新人在2022年7月1日到職,到2022年12月31日年資滿半年,因此2023年1月1日起有3天特休假;再來到2023年7月1日年資滿一年,若以週年制來看應有7天特休假,但實際計算下來只有3.5天特休【7天X6個月÷12個月】,也就是2023年7月1日起有3.5天特休。因此總加起來,新人在2023年全年間共有6.5天特別休假【3天+3.5天=6.5天】可請。 從這邊您可能會發現,採用週年制和曆年制計算的特休天數差了3.5天,這是因為曆年制的算法將少了3.5天的特休於後續遞延。 優缺點: 週年制優缺點 優點:特休天數不需換算年資比例,可直接對照法規特休天數、爭議較少。 缺點:雇主、人資必須記得每位員工的到職日,個別提醒未休完特休天數。 曆年制優缺點 優點:雇主為了方便管理員工休假而統一規定。 缺點:年底時必須統一按比例計算剩餘特休日,計算上較複雜,有小數點或容易算錯少給假等問題。 未休完特休如何計算? 特別休假和一般請假不同,沒有休完的特休可以折現,一般請假則不行。員工主動離職或雇主因任何原因和員工終止契約時,都必須將未休完的特休天數折算薪水。而曆年制企業,則要統一回歸到週年制的方式來折算特休天數。 法令沒有特別規定雇主必須以週年制或...